榆林窟《文殊变》和《普贤变》壁画,信息量可不少。:壁画

北京展览馆“如是莫高”敦煌展,最多的展品是壁画,其中《文殊变》和《普贤变》值得深入观赏壁画

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境内的榆林窟,距离敦煌近170公里,因艺术风格与莫高窟一脉相承,又被称为莫高窟的“姊妹窟”壁画 。西夏时期榆林窟第3窟的《文殊变》和《普贤变》,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,将这一题材的绘制推向了巅峰。

《文殊变》和《普贤变》的“变”是佛教用语,专指“经变”,也指“变相”或“变现”壁画 。佛教最初只靠口传心授,佛长什么样,谁也不知道。健陀罗时期才有了佛像,人们感到,佛有了模样,佛教有了图画故事,更有利于传播。可视化的佛教,就称作“经变”。《文殊变》和《普贤变》就是用图画讲述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故事。

在《文殊变》中,山势雄伟,水色苍茫,文殊菩萨手持如意,坐在青狮背上的莲座上,形象丰满而雅致,展现出坚毅与沉静的力量壁画 。青狮象征着智慧与威猛,步伐劲健,狮奴紧紧拉着缰绳。 文殊菩萨与周围的帝释、天王、菩萨、罗汉、童子等圣众,在云海中构成了一幅渡海的壮丽画卷。背景中,远处的山峦与群峰环绕着清澈的水面,佛寺庙宇巍峨耸立。

《普贤变》位于榆林窟第3窟西壁门南,与门北的文殊变相对,结构与画风相得益彰壁画 。普贤菩萨乘象,半跏坐于莲座上,冠带、披帛、璎珞随风飘扬,手执经书,俯视下界,神态悲悯。 上方有菩萨、天王、罗汉和道教化的天人环绕,一同乘云浮游于大海之上。

位于壁画左侧崖岸上,一位僧人双手合十,正礼拜菩萨壁画 。身后的弟子,人相似猴,双目圆睁,昂头露齿,也跟着双手合十礼拜。马背上驮着熠熠发光的经袱,马鞍上盛开着一朵象征佛教的莲花。这一壁画内容就是被著名敦煌学家段文杰盛赞为“稀世之珍”的《玄奘取经图》。

玄奘当年取经,偷渡出境,因没有通关文牒,被困在瓜州,当地官员信佛,便私自放行了玄奘壁画 。出关后面临八百里流沙莫贺延碛,如果没有向导将举步维艰。玄奘只好在阿育王寺(今瓜州县塔尔寺遗址)讲经说法,并等待向导。当地一位叫石磐陀的胡人,主动拜玄奘为师,表示愿意给师父做向导,在胡人弟子石磐陀的帮助下,玄奘迈出了偷渡出境的最关键的一步,踏上西行路,最终到达印度取得真经。据专家学者考证,《玄奘取经图》里这一位看起来尖嘴猴腮,一脸野气,桀骜不驯的人,就是玄奘的弟子胡人石磐陀,它是孙悟空最初的原型。这些故事后来在瓜州广为流传,于是西夏时的瓜州人,在神秘庄严的石窟寺里,刻绘下了玄奘大师携胡人弟子西行取经的画面。

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,行者石磐陀的长发束辫,在《西游记》里演变成了束缚孙悟空的一圈金箍,手里拿的防身用的棍子,也演变成了可大可小、可长可短的如意金箍棒壁画 。在《西游记》里,孙悟空并非父母所生,而是破石而出,或许也是吴承恩从石磐陀的姓氏所得到的灵感。由于石磐陀是玄奘大师的徒弟,又是胡人,所以瓜州当地人都叫他“胡僧”,而孙悟空在《西游记》中被叫做“猢狲”,与“胡僧”的发音相近。

本站内容来自用户投稿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。联系邮箱:835971066@qq.com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hflsm.com/post/166.html